南充市2024年基础教育质量报告
南充市2024年基础教育质量报告显示,该市基础教育规模居全省前列,学校总数达1270所。在学前教育阶段,南充市拥有560所幼儿园,11.6万在园幼儿,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.7%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89.85%,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5.26%。义务教育阶段,共有656所学校,在校学生49.6万人,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100%和99.9%。高中教育阶段,普通高中招生学校44所,在校学生10.5万人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%。特殊教育阶段,有学校10所,在校学生0.2万人,"三残"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6%。南充市通过一系列措施,如增加学位、引进优秀教师、构建平安校园、提升教学质量等,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以下为正文信息:
南充市2024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二阶段工作会议日前召开。市教育体育局总督学董利华作基础教育质量报告。
一、基本情况
南充现有基础教育学校1270所,基础教育规模居全省前列。学前教育阶段:有幼儿园560所,在园幼儿11.6万人,专任教师0.87万人,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.7%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.85%,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5.26%。义务教育阶段:有学校656所,在校学生49.6万人,专任教师3.97万人,入学率100%、巩固率达99.9%。高中教育阶段:现有普通高中招生学校44所,在校学生10.5万人,专任教师0.75万人,高中阶段(含中职)毛入学率超过95%。特殊教育阶段:有学校10所,在校学生0.2万人(不含随班就读学生),专任教师355人,“三残”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6%。
2024年,全市中考继续坚持“两考同标”,组考更加规范,800分以上学生实现9县(市、区)全覆盖。高考方面,优势群体不断扩大,直属高中持续领跑,县域高中竞相发展,民办学校异军突起,本科、一本上线率持续增长,实现“县县本科超千人”。
二、主要工作
2024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我们锚定目标,锐意进取,基础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,主要体现在五个“进一步”:
(一)质量核心意识进一步凝聚。2024年,我们紧盯质量核心,多措并举,重质量、抓质量的氛围空前浓厚。一是学回信、践行动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,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成立工作专班,开展系列活动,明确目标任务,制定了全市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。二是重传承、创品牌。坚持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办出特色、办成品牌,通过连续三年举办主题鲜明的系列活动,“质量核心”成为教育人的普遍共识,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已然成为教育人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,自我蝶变的成长摇篮,头脑风暴的高峰论坛!三是抓落实、聚合力。各县(市、区)聚焦质量,出实招你追我赶,添举措争先恐后。顺庆区持续放大集团化办学效应,新增教育集团1个,优化集团设置1个,推动办学“再升级”;嘉陵区坚持公办、民办同步招生、并重管理,平等竞争、共同发展,道鑫双语学校首届高三3名学生圆梦清北;营山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,实现营山二中与燕园金秋校舍互换、小桥中学整体进城、营山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,构建起“布局合理、三足鼎立”的高中教育格局。
(二)教育改革路径进一步明晰。2024年,我们主动求变,将“改革”作为推动工作的“利器”,探索出特色鲜明的“南充路径”。小结起来就是三个“三”。一是工作方式变革有“三个首次”。首次全网直播学前、义教、高中招生政策,参与网民达110万人次;首次启用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普通高中最新评价办法,颠覆传统评价模式;首次开展高中学校校长特色亮点现场陈述,39所高中学校、44位校长登台亮相,开启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的破冰之举。二是办学模式变革有“三个探索”。探索领办模式,南充高中领办龙门中学、南职院附中实现“三同步、三共享”;探索学区制治理模式,在全省率先召开学区制治理工作现场会,全市共建学区67个,覆盖义务教育学校385所,高坪区入围四川省首批十个学区制治理试点县;探索跨区域、跨学段集团化办学模式,研制了全市总体方案,推动集团化办学向纵深发展。三是育人导向变革有“三个领先”。在全省率先推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手册,常态开设“守护”“家育心语”两大课程专栏,心理健康工作连续两年被央视报道、获全国关注;出台《南充市中考体育考试实施办法》,将中考体考分值提升至100分,成为全省为数不多体考分数“破百”市州之一;召开劳动和实践教育大会,出台“两意见、一办法、一通知”系列文件,探索出符合南充实际、具有南充特色的实践管理模式。
(三)常规管理抓手进一步夯实。2024年,我们坚持聚焦学校、围绕学生,扭住关键、提升质量。一是抓“五项管理”减轻学生负担。在严抓学生作业、睡眠、手机、读物、体质管理的同时,出台了教师减负“十个禁止”,这次又聚焦为学生、家长减负松绑,出台了《家长、学生减负“十条措施”》。二是抓“精品课程”引领常规课堂。坚持基教、教研、技装同向发力,全力打造精品课程,向国省推介,供全市学习,在锻炼培养年轻教师的同时,示范引领常规课堂改革创新,2022年入围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2节,2023年入围7节,今年已通过省厅评选并向教育部推送44节,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。三是抓“教研助力”促进质量提升。突出课题引领,全年完成省级课题结题鉴定15项、开题论证23项;聚焦教学视导,全年开展教学视导200余场次,覆盖中小学100余所;注重以赛促训,荣获学科竞教、学科论文等省级一等奖140余项。四是抓“家校共育”凝聚育人合力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通知》,搭建家校协作交流平台,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培训,让家校共育成为育人常态。五是抓“优生控流”夯实发展基础。坚持市县校三级联动,不搞“内卷”强“外宣”,持续加大南充教育品牌宣传力度,优生留存率持续提升。
(四)数字赋能机制进一步构建。2024年,我们致力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质量提升。一是坚持“高位引领”。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,深入北京、成都等地广泛调研、考察学习,编制《南充市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)》,谋划了十大重点,一体化推进全市教育数字化转型。二是坚持“培训赋能”。成功举办全市“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论坛”,清华、北大、浙大专题研修班等数字素养培训活动,在全省率先提出“2.0+”培训模式,全市5万余名教师培训合格率、优秀率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。三是坚持“应用为王”。在全省率先探索“5G+教育专网”模式,建成“校园监控、一键报警、人脸识别”等重点应用,探索开展“云教互动课堂”“区域云教研”“云教大讲堂”应用试点,创新开展“5G+云教”应用,南充高中、南充五中成功入围工信部试点,辐射9个市(州)、17所学校。
(五)教育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。2024年,我们聚焦规范管理,持续优化教育生态。一是坚持以最严的要求、最严的举措,强力整治招生秩序,高中招生实现“零违规”。二是突出“教育督导”利剑,聚焦“双减”落地、高考综合改革、学校收费管理、校园餐治理等中心工作开展专项督导5次,今年首次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范围,发现问题48个,“点对点”通报,“一对一”整改销号。三是推动“师德师风”常态整治,开展师德师风谈话提醒,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和违法犯罪信息动态筛查制度。
三、2025年重点工作
(一)突出“德育为首”。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。坚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贯穿德育始终,开展“红领巾心向党”系列活动,引导学生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,筹备并召开好德育工作现场会。二是加强思政课建设。研究出台《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》,制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补充计划,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。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。聚焦“6个100%”目标,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集中攻坚行动和“回头看”工作,确保三年目标圆满完成。
(二)深化“重点改革”。一是深化评价体制改革。修改完善三大学段评价办法 ,坚持推进过程性评价,从根本上破除“唯升学”“唯分数”的导向。二是纵深推进领办模式。总结南高领办工作成效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三是系统推进学区制治理改革。建立教师有效流动、资源均衡配置体制机制,实现学区制治理全域覆盖、全面运行,确保50所优质学校入围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。四是深入实施县中托管帮扶。加强市内外优质高中与县中结对帮扶、组团发展,促进县中质量稳步提升。五是全域推广集团化办学。打破县域界限、学段壁垒,提升全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。
(三)加快“数字进程”。一是夯实数字教育基础。升级换代教育专网和数字教学终端,提高教育专网带宽,培育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学校10所。二是提升数字教育能力。深入推进能力提升“2.0+”培训工程,认定一批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,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。三是深化数字教育应用。依托“四川云教”南充频道,探索“数智课堂”新模式,建立网络教研新常态,提升教育管理新能级。
(四)聚焦“减负增效”。一是落实减负举措。严格落实教育减负“十条措施”,重点督查课后服务、作息时间、作业管理、校外培训等情况,选树工作标杆引领全市,建立曝光平台通报违规行为。二是注重劳动实践。全面推进劳动和实践教育,建设一批实践基地,培训一批专职队伍,打造一批精品线路,真正让学生“走出去”“动起来”。三是加强科学教育。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,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。
(五)抓实“教学常规”。一是紧扣课程建设。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》,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,组织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交流活动,提升学校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、执行力、推动力。二是组建市级教共体。探索成立教研共同体,整合全市教研力量,组建学科星级教研组,实现跨学段、跨县域学科大教研。三是聚焦高考提质量。抢抓最后冲刺,全面查漏补缺,按标完善条件保障,持续开展包片指导;出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,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、遴选和培养机制,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试点校建设,分步分段建立人才培养目标;全面梳理各地各校高考改革工作经验、特色亮点,形成制度化、体系化工作指引,打造高考改革“南充样本”。
主编 | 何 虎
审核 | 赖 云 杨 锐
编辑 | 任玉洁
来源 | 基教科